2020 这一年对我有很大影响,但我在技术、知识上长进不大,主要是在心态观念上有不少改变。有人说年纪大了就会更在乎一些的东西,更在乎精神上的愉悦(Teahour TerryGeekPlux),难道我提前进入这个阶段了?

流水账

  • 一、二月:因为 COVID-19 而蔓延的政治性抑郁没怎么影响到我,度过了最充实的寒假。快乐地看片、刷题、学课、做 project。
  • 三月:开始投简历,纠结未来选择:保研/出国/工作,轻微焦虑。在女朋友家玩猫。
  • 四月:找实习受挫,心态崩盘,大焦虑。
  • 五月:实习有了结果。然后从颓丧中恢复,逐渐走回正轨,学 Java。
  • 六月:水大作业(精神上参加,行动上划水)。开始实习。
  • 七、八月:实习,给一个开源项目 zCore 写文档&测试,看片&游戏,体验社畜生活。
  • 九、十月:挣扎托福。考虑去哪里上学。
  • 十一月:微信读书、写 Haskell。选项目、写文书。
  • 十二月:略

GROUP BY topic

自我认知 & 心态

我自从在知乎看到纳米酱和微调老师两位”躺平学教主“的布道宣传以后就觉得很符合我的价值观,从此以躺平学信徒自居。我觉得所谓躺平学,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放弃对成功的幻想与执念,认清现实,享受生活,做一些当下能改变的事情

当然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当困难挫折临头怎么做,如何应对焦虑又是另一回事了。今年的春招实习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考验,整天胡思乱想,控制不住地焦虑。虽然我后来心态一直很平稳,但是当时焦虑的消失很大程度是因为最终取得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很难说是自己战胜了焦虑,以及下一次遇到这样的挫折时能否坦然面对。所以阅读、思考教给你的道理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工具,必须在实践中面对问题时加以运用。内心的平静尤其如此,需要长期的修炼才能获得。

看到社交媒体上的一些同学苦于焦虑,我有时候会很想分享躺平心得,但又觉得其实没必要,这些事情等毕业后成为社会人应该会自己慢慢看开。这种焦虑其实多出现于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之所以焦虑,本质上是没经历过多少实在的挫折毒打,没有认清现实;太顺利也容易太贪心,认为很多东西是自己应得的,所以害怕失去。所以这种焦虑是有点矫情、孩子气的,但我也无意指责,觉得这是年轻人真实存在的问题,只希望能有一个更友好的环境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人类物质方面的实际拥有极大地丰富了,随之而来的竟然是一种挥之不去且愈显强烈的“一无所有”的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的恐惧。

——《身份的焦虑》

虽然焦虑来源于现实的系统性问题,内卷的根本原因是资源有限,但我觉得这不是放弃的借口。自我探索,走自己的路差异化生长是唯一的出路。追求稳定可复制的成功,再宽的路都会变得拥挤,并且“成功”以后也未必幸福。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的要想清楚,不要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参与卷可能会赢,焦虑对成就其实也有积极作用,但是它对我来说代价太过昂贵,是难以消除的情绪杂音,其消极后果难以承担:焦虑的时候我什么事也做不好,并且它还会不断自我强化。这对我来说无异于恶魔的契约。《身份的焦虑》中分析了一些焦虑的来源,让我意识到很多东西并非理所当然拥有,并不属于我,不是我需要,甚至让我觉得继续焦虑有点可笑。

对靠不住的可能性抱有希望,这才是万恶之源。

——《四叠半神话大系》

高中时,大家总强调努力的重要性,我是个懒狗,不以为意。大学时,大家转而开始强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信以为然。但我现在的想法又发生了一点变化。大家在强调选择的重要性时,常常用上帝视角复盘以前错误的选择,陷入后悔的漩涡,这明显是一个陷阱,因为它对指导你未来的行动,如何做出选择毫无建设性帮助。是选择重要没错,但是大多数人缺乏在当下做选择的信息量和能力,也不能正确预测未来的发展。重视选择,根据当下的认知做选择就好了,没必要马后炮后悔以前走错了或者酸别人走对了。推论是运气最重要。在这件事上,《四叠半神话大系》给过我很大启发。

不想卷、追求学业事业上的世俗成功,除了成功不可求以外,还因为我觉得工作、技术、财富这些东西不是最重要的事,至少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我讨厌无止境慕强的价值观,拒绝丛林法则。我讨厌”大佬“这种称呼,讨厌“他强我弱”,它会让我觉得:只有大佬有话语权,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不是大佬就不配活着吗?我们都值得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大家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我觉得这一年来,我的同理心好像也在变强。

心态的问题也许就是情绪管理的问题。在我自己躺平应对焦虑,和三年多的恋爱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正视感性、情绪。接受情绪的存在,并且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理性独立、不太可控的,这样我更能够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更容易接纳自己。以前我看到一些技术、科研很厉害甚至年龄还比我小的人,总会觉得别人太强自己太菜,同时又想打鸡血疯狂学习,也成为那样的强者。但结果每次都是不了了之。这种心态的误区是太贪心,急于求成,是自我认知失调,是太关注他人。最近,我刷社交媒体的频率与热情都明显低了不少,我希望未来能继续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自己身上。

自我管理

曾经我是个很随意的人,不记笔记,也从没有什么计划性,但今年却开始逐渐学习实践各种自我管理方式。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人类的局限性,发现了自身的一些问题——理解力、记忆力有限,所以需要个人知识管理;事情太多,切换、处理不过来,或者事情太少,目标感缺失,感到迷茫,所以需要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另一方面,我也逐渐认同:一个好的工具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在提升效率之外甚至能改变我们的工作、思考方式。

大概三月,我的 OneNote 坏了,我也一直苦于 OneNote 同步难的问题,觉得实在不可靠。这时我恰好看到了 Notion 的安利,就欣然试用起来。一开始我用 Notion 记录一切东西,但 Notion 虽然确实强大,几乎可以做一切事情。但它太复杂而且太慢了,因此不适合记录瞬间的想法。我曾觉得 Notion 适合做 database,但又觉得 database 应该更快,更纯粹;Notion 更像一个 gallery & library。我现在主要使用 Obsidian 做笔记,并被严重安利了用 Anki 复习(虽然还没怎么严肃使用)。另外我用较为随意的 OKR 管理目标,让我有一些方向感。目前我还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其实没有多少可分享的,还有各种常见问题:无止境的稍后读、清不完的 TODO、坚持不起来的 habit & routine……

最后我还是得强调,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遇到了问题有痛点才需要借助外物的力量解决。如果你对现状满意,那么并不需要换更“强大”,更具“生产力”的工具,保持随意也无妨。

CS

我去年的专业学习确实长进一般,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方向不明确。年初的时候学数据库,加上认识了 qls,一方面产生了我能找 infra 实习的错觉,另一方面还有点犹豫要不要读 PL 的 PhD。结果去了 Java 业务实习,主要对码农工作有了认知,技术没什么长进。下半年终于决定申请 Master,慢吞吞地考托福,后来悠闲地学 Haskell 玩。

毫无疑问,如果我能早点确定一个方向,并且坚持专注在那个方向上,我的技术(也许)会长进不少。不过马后炮没意思,我当时的状态就是迷茫的。现在的我已经能坦然接受“我没准备好”,“我没想好”。Everyone has their own pace.

书影音游

去年,我开始大量听播客了。其实很早之前我就在想,现在学习、娱乐都要用眼睛,有没有什么不费眼睛的放松方式?今年上半年在家的时候我经常开车进城玩,又想“通勤”的时候听点东西。当时我主要想学技术相关的东西,或者学英语,然后我发现了《捕蛇者说》《自说自话SML》(中英双语聊天,英语特别舒服好听,聊天很轻松),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我喜欢播客除了保护眼睛之外,还因为播客有“适度”的信息密度:有一定的输入又不会觉得太累。当然我也听一些纯“闲聊”的播客,就觉得听着很舒服。我觉得播客让创作者的负担变小了,继而我作为听众也许也能听到更多有趣的播客。另外,我觉得播客的交流对话也是创作的过程,能产生新的灵感。(有时候觉得我和女朋友的一些聊天录下来完全就能做播客了)最后,听一些人文社科类的播客感觉比看书更容易接受(只是作为入门启蒙,深入还得专门学)。

去年我的动画观影量主要集中在寒假,后来一直处于比较忙的状(心)态,没怎么看片,随便追了一些新番图一乐。游戏我也玩的是越来越少了,主要是暑假重玩了一遍塞尔达。另外还有不思议的皇冠与 Ori and the Blind Forest。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以来基本上没怎么读过非教材书籍的我今年竟然开始读书了。一开始是在微信读书上读了《身份的焦虑》,后来就经常每天早上去学校麦当劳一遍吃早饭一边看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也对我挺有启发。读书的一大推动力应该是微信读书的资源挺多挺方便,掏出手机随时看。年末,我还买了文石 Note Air 墨水屏阅读器,主要是用电脑看 pdf 教材太累了,想保护眼睛。

展望未来

人往往会陷入时间的陷阱,觉得在2021要有什么计划要做什么事情,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这些事情并不用等到2021才可以去做,时间是一个人类发明的概念,而真实的世界只有此时此刻,这一秒和下一秒没有任何区别。好好生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分每一秒,做好手头上的事情,做好生活中细微的小事,不过分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要期待时间能改变什么,时间本身改变不了任何事情,是我们当下微小的努力、行动和思考,以及这些行动的反馈和结果,在慢慢改变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朱佳顺《2020感想》

  • 把有限的精力和情绪能量用在对自己真正重要的、能改变的事情上。
  • 坚持自我探索,寻找差异化的能力。
  • 输出、分享,把感动传递下去。

Tags:

Categories: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