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 BOOX Note Air 使用感想
Disclaimer: 本文并非客观评测,纯属主观感受。
购买心路历程
很久很久以前开始,我就很想拥有一个(大屏)电纸书。除了电纸书,我又想买个平板。主要有两个需求:看书(尤其是看 pdf),和看片。一个可选的需求是手写记笔记方便。总之,我一直在 YY 能拥有一个好的设备,让我的生产力大大提升,能让我看更多的书和论文。另外能满足大屏看片的娱乐需求也是极好的。
之所以迟迟拖着没买,主要是没有让我完全满意的产品。有这么一些矛盾的点:
- 电纸书不能看片。
- iPad 几乎完美,感觉生产力 Max,但是一直很担心文件传输不方便。另外价格太贵。
- 安卓平板貌似很适合我的蛇皮需求,但目前能打的好像只有三星和华为,我都不愿意买。如果小米平板出新款的话我可能就直接买了。
因此,我虽然想买,也就是偶尔想想然后就作罢。并且理智还是总会让我怀疑:我真的需要这样一个设备吗?(大胆一点,就是不需要)
现在回顾我当时的实际情况:
- 我拥有一台 Kindle Paperwhite(我其实几乎不看杂书,长期给女朋友用)。
- 我还拥有一台 Surface Pro 4,虽然槽点诸多,但是当一个看 pdf、看片、手写笔记的平板绝对很够用了(事实上长期闲置)。
- 看片、看 pdf 用电脑基本完全够了。
没错,我完全不需要一个额外的设备。
后来,最近几个月我竟然开始看杂书了,主要是用手机上的微信读书。虽然很方便,不过女朋友觉得看多了伤眼睛(我觉得还好),让我买个阅读器。于是我的购物欲再次燃起。这次专注于电纸书选购,主要看了这篇攻略介绍,大致了解了各种产品。
并且我也重新思考了一下我对电纸书的需求:
- 能用 Kindle 和微信读书,因为不想重复买书以及使用太多书城。不一定非得开放系统,但封闭系统一般都没有这些 App,毕竟都要靠自己书城赚钱……我看到有预装了这些应用的定制版 iReader,不过非官方产品不太敢上车。
- 能看 pdf,那必然要大屏,所以只考虑 10 寸和 13 寸(仍有点担心 10 寸够不够大)。但是又想要一定的便携性,能随手拿着看,比如通勤的时候看(可能是伪需求)。综合下来(再加上价格因素),最终决定 10 寸。
- 传文件方便(这个其实基本都没问题吧……)。
我挑选了以下几款:
- iReader Smart 2,约 2000 元,封闭系统,只能用自带书城。颜值、体验貌似不错。性价比高。
- BOOX Note 3,约 3700 元,开放系统,没什么缺点。
- BOOX Note Air,约 3100 元,颜值高,但性能比 Note 3 稍低一点。
最后,首先因为封闭系统 pass 了 iReader。又觉得颜值还是很重要的,好看会让我用得爽,然后多用,于是敲定了 BOOX Note Air。好不容易挑完了,我却又开始陷入纠结怀疑了:我真的需要电纸书吗?我为什么不买 iPad?我要抵制消费主义洗脑……
犹豫了几天后的一个夜晚,我在用电脑看 pdf,才看了没多久,突然觉得眼睛格外累。可能是因为电脑屏幕素质不行,可能是 pdf 大片的白色就是不太适合长时间在电子屏幕上阅读……总之,我突然觉得:生产力可能是假的,其实根本不重要;护眼才是真的,我愿意为此买单。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点担心眼睛问题,高度近视+眼底疾病,工作、娱乐又都离不开屏幕,真怕有一天会瞎了。以后不可避免还是需要阅读大量 pdf,买个设备让眼睛舒服一点,完全值得。想到这里,我毫不犹豫,瞬间下单了。
当我和女朋友说了这个决策和理由之后,她说:“我本来就是说的护眼啊。我从来没想过什么生产力,我终于知道你一直想买电纸书、iPad 的原因了……”一语道破,小丑竟是我自己🤡😭。
使用体验
终于来到正题了……
- 交互体验比较一般,需要学习适应。
- 手写体验一般。
- 看 pdf 够用,会自动裁剪白边,也可以手动裁剪或者重排(我基本不用),双栏论文的大小看着差不多,不嫌小。
- App 体验一般,没有手机顺滑。微信阅读可能针对墨水屏优化过,体验还行;Kindle 就比较糟糕,各种小问题,不过又不是不能用……另外,因为系统就是安卓,所以可以刷知乎,甚至可以看视频……但我根本不想要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
- 最重要的阅读体验还是很不错的。屏幕有多级冷暖混合调光;分辨率清晰度不是问题;刷新率有四种模式:刷新最快的模式可以看视频(谁用这个看视频?),我基本只用最慢的两档,最慢的一档好像比 Kindle 略慢,第二档比 Kindle 快。
- 意外惊喜:大屏墨水屏看漫画实在太爽了。我出于好奇,下了个 Bilibili 漫画,随手打开了 citrus(画风很精美所以感受尤其好),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直接看完了,甚至充了个年费会员,然后又追完了全职猎人……
总体来说,其实体验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跟 iPad 比起来可能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但是我非常满足😊。
总结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本文其实是想说警惕消费主义和工具崇拜😅。
我没有完全否定消费主义,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闲钱,购置一些好的设备能够切实地改善我的体验。但是问题在于,我不能指望、依赖某个单一设备能让我“变好”,解决我的问题。有点 “No Silver Bullet” 的意思。
这次,以及以前买了一堆闲置设备的购物经验让我明白:想要买一种商品时,如果有明确的需求痛点,那么视情况可能会很有用;如果是自己“感觉”,或者听别人说觉得“很香”,买了能促进学习,提高“生产力”,那结果多半是没什么用。
认清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轻易被贩卖观点,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方面是减少消费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可以更踏实地做自己的事,直面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寄希望于外物把自己变得更好。